这位阿姨本身患有鼻咽癌,经过多次的放射性治疗。感觉自己的身体免疫力下降了,容易患一些小毛病,造成身体上的痛苦。阿姨想着如果能提高下自己的免疫力,就能少受罪了。于是2016年“偶然间”参加了一次"国家院士”的健康讲座,又“偶然”遇到了一名妇女,被巧合地推荐了一款提高免疫力和睡眠质量的保健品,从此就经常性购买保健品,三年时间已经花费了150万了。
看到这里我首先就有个疑问:老人的信息是如何泄露的——为什么会被邀请参加一个健康讲座,又在讲座上被精准地推荐“提高免疫力和改善睡眠”的保健品?
阿姨并非个例,受到保健品诈骗的老年人数不胜数。我们该如何防范老年人继续遭受保健品诈骗?
首先,教育提高老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信息泄露
对于一个准确了解自己信息和身体状况的年陌生人要格外注意防范。也不要随意对医生和家人以外的人透露自己的身体状况,免得成为目标被盯上。保健品的推销可以是一个群体,有各种渠道获得个人信息,也有各种渠道伪造身份接触老人。
据悉阿姨还加入了一个微信群,每天群里打卡报到,群里还有许多人每天“现身说法”,对一些保健品的疗效大加赞美,然后有很多老人买,用完都说值,阿姨也就跟着买了许多。
在外人看来,这些人里很明显有许多“托儿”,可能整个微信群里只有阿姨一个人是真的,其他微信号甚至可能都是几个人操纵的,细思极恐。但是深陷其中的老人是无法分辨的,套路真是防不胜防。
据心理专家分析,这种被称之社群运营的方式,对老年人是最有效果的,老年人由于社交圈小,会依赖网络社交,和网络成瘾的的人很相似,在他们的感知里,网络上相互发消息的联系就等于现实联系。即使在现实社会里他们能分辨陌生人,网络却将陌生的距离消失了。陷入这种网络社交依赖症状中,极易被诈骗。
有时候骗子会用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老人,以添加微信好友送小份保健品的方式,在朋友圈假冒正规微商,先宣传疾病知识,然后夸大所谓保健品的效果,并以打折、优惠为诱惑,等老年人付款后,又以“某地仓库保健品卖断货,要加邮费才能从其他仓库调货”等为由要求加付款项,一旦骗取到购货款则删除拉黑好友。
因此,要教育老年人使用社交工具的时候也要注意提高对陌生联系人信息的防范。
要让老人清楚网络和现实的差别,家里有老人的,需要和老人多做生活上的交流,普及防范诈骗知识。警察讲一百次科普,也抵不上家人的一次告诫!
平时也可以对老人的手机进行检查,看一下有没有值得怀疑的诈骗信息,比如中奖诈骗,优惠诈骗,还要主动向老人询问有没有陌生电话诈骗,如果发现了,要及时向老人告知可能遇到诈骗。还要关注老人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否则就轮到卖保健品的来关注老人的健康了。
在追查保健品诈骗的时候,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形,就是无论再怎么吝啬的老人,对迷上买保健品就是真舍得花本钱,老人们为何死心塌地地花钱去买这些保健品?
售卖保健品人员的不良诱导。比如让老人投资钱财维持身体健康的说辞——让老人“平时提高免疫力,免得到时花大钱去医院还受罪”——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连我们都听了都忍不住赞同,可是我们自己是怎么拒绝的?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身体好啊,没那么简单出毛病!而老人本来就身体虚弱容易生病,他们就没这个自信拒绝了,一下子就掉进坑里。
所以,要多关心关心老人身体健康,给老人足够的陪伴。多做检查,老人有需求就给老人讲些科学养生知识,家人的暖心话,老人耳根子软,肯定容易听进去。合理陪伴老人养生,不要让老人自己一个人想办法养生,更不要让诈骗贩子来帮助老人养生。
老人比较孤独的社会心理,容易被趁虚而入。心理专家表示:“骗子会营造出老年人无法获得的宠溺感,人一旦获得了这种宠溺感之后,就很害怕失去的,所以建立在这种宠溺感之上的,又能维护他身体健康的消费吧,当然是老年人不愿意放弃的。这是心理上的一个陷阱。”
其实,设身处地想一想,老人希望获得认可的心理,越是身体虚弱越是强烈,他们虽然失去了前行的能量,但是却不希望被别人视为衰老,在被抓住这样的心理后,很容易被俘获心灵。
人的共性就是每天都要去寻找生活的满足感。家庭本来就是继承和满足生活需求的地方。如果家庭缺失了这个功能,那么人就容易被外界侵蚀。
此时突然让人想起《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年老去以后,每天想走去探望自己的女儿,一天比一天走得少,到最后只是躺在床上想象。每个老人或许都是冉·阿让,这样虚弱的时刻被悄悄趁虚而入的话,总是难以抵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