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年人已逐步融入数字化消费时代。而保健品则是老年人最喜欢网购的商品之一。在刚刚过去的“双11”中,不少人已经清空了“保健品购物车”,这一现象引发人大代表的关注。今年的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规范老年保健品市场业态的建议。
商家宣传+口口相传
选购有一定的盲目性
市人大代表季金华来自常熟市代表团,是常熟市东南街道小康村的党委书记。在工作之余,他注意到,不少老年人在网络上为自己或家人购买保健品。“特别是今年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家对保健品的需求一下子增大了。不少年纪大的人也学会上网购买保健品。他们购买的主要品种为各类膳食补充剂类产品和增强免疫力的产品。”
事实上,根据京东今年“双11”公布的数据显示,京东健康营养保健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进口保健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倍。其中,特殊膳食、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为增速最快品类。特殊膳食类目成交额同比增长15倍,维生素和矿物质类目成交额同比增长10倍。
季金华在调研中了解到,老年人在选购保健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消费者主要的依据集中在商家宣传和口口相传两个方面。购买保健品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奔着口碑去的,比如听说哪种产品能补钙就买,听说哪种能明目也买,其中真正能够按照自身身体状况选购保健品的人并不多。”
代表建议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由于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较为欠缺,老年人在消费过程中权益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季金华说。
为此,季金华在建议中提出,提高老年消费者的防范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讲座,发放宣传册、出版书籍等多种方式,引导老年人相信科学、尊重医学,合理引导老年人强化对保健食品、保健仪器以及相关产品的功能及疗效的认知度和辨别能力。
季金华还提出,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整治网络保健品市场乱象。尤其要重点惩治销售行为中存在的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还要加强对保健品市场价格的监管力度,加大胡乱定价的惩处力度,彻底规范老年保健品市场业态。
季金华说,要提醒老年人不要轻信一些不法商家将保健食品吹嘘为灵丹妙药或片面夸大药品毒副作用的虚假宣传,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选购保健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信誉好、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
政府答复
将监管工作纳入考核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垄断调查与反不正当竞争处副处长顾卫东表示,去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556人次,检查“保健”类店铺867家,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155次。截至目前,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立案238件(已办结179件),案值5325.79万元,罚没1346.8万元。
随后,市场监管部门迅速转入常态化监管阶段,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新机制。成立专题调研组,多次深入基层,通过座谈交流、实地查看、收集意见建议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着重从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助推法规修订进程、注重日常宣传引导、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探索制订考核载体等方面进行了长效化监管的研究论证。
“保健”市场的违法行为成因多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要治理“保健”市场的“乱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为此,市人大代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垄断调查与反不正当竞争处处长卞卫东提交了《关于通过政府考核机制的建立,真正推动“保健”市场长效监管工作机制有效落实的建议》,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建立考核机制,既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更要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导,通过社区等基层组织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共同抵御“保健”市场违法活动的侵入,不断压缩“保健”市场违法行为滋生的空间,真正形成各级政府主导、执法部门监管、社会各界参与的良好整治格局。
对此,市政法委答复将“保健”市场长效监管工作纳入今年开始的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