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90后“中年人”感觉自己身体状态开始滑坡,他们不再去livehouse,下班转身就去健身房,垃圾食品和碳酸饮料也不再碰,“保温杯里泡枸杞”,饭后一堆保健品。
对他们来说,“中年危机”四个字是最大的诅咒。
为了缓解危机,中年男人们不懈追求,甚至愿意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消息:
河北石家庄警方查获了一批所谓网红男性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号称能提高男性生理机能,实际却是“三无”产品。
或者是,168元钱的保健品,宣称具有壮阳固肾、强肝解毒的奇效,结果是一款违法添加处方药“他达那非”的问题保健品。
中年男人们对保健品的追求意愿强烈。
据统计,早在2015年,保健品行业就已经达到45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50%市场是被补肾类的“性保健品”占有。
互联网犄角旮旯里流传的海狗丸、玛卡、极品狼,号称可以让中年男人们“重振雄风”的神药真的管用吗?几毛钱成本背后的保健品造假又可以多离谱呢?为什么又说它们大部分都是智商税呢?
中年危机下的焦虑生意
已经步入职场多年的90后们,开始感受到压力。
来自后浪的逼仄,同龄人的内卷,面对高压的工作节奏与无休无止的加班,他们感觉身体大不如前,于是开始注重养生。
在银行工作的汤敏,最近发现自己应酬越来越多,黑眼圈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疲倦。他也不再像以前经常熬夜到深夜一两点,他将休息时间控制在每晚十二点前,开始在网上寻找保健品补充体力。
越来越多的像汤敏一样的90后的办公桌上开始出现各类保健品。
在天猫,某品牌护肝片月销量超过2万份,由运动员张继科代言的某品牌维生素月销量超过3万份。
于是,保健品驾着流量红利,用突破想象的脏套路一次次的完成对90后们钱包的收割。
在保健品行业中,“性保健品”占了一半,而且几乎都和“壮阳”、“补肾”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证明,肾和性功能并无关系,影响精子数量和质量的其实是睾丸。
但在保健品贩子的嘴里,“补肾”和“壮阳”却画上了等号。
始作俑者应该是陈年代的“汇源肾宝”。
商业鬼才陈年代靠着做“蜂王浆”和补药起家,靠粗暴的推销方法1994年就实现了3000万的销售额。
上个世纪末,陈年代觉得中年男性的“刚需”可以发财致富,于是从“补脑”向下转移,做起了“补肾”的生意。
当年,中年危机暗戳戳的指的是夫妻秘事,难以启齿的问题被摆上纸面,市场尚属“蓝海”。
陈年代于是以壮阳补肾,挽救家庭的为口号,成立了“汇仁肾宝”,第一年就卖出了3亿的惊人销量。
补肾到底补的是什么?谁也说不清。
从说明书来看,“肾虚”的主要症状是: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四肢发冷、性功能减退等。
可见,“肾虚”是充满想象力的概念,但是中年人被疯狂洗脑,他们稍有不适,就认为自己肾虚,然后感觉“身体被掏空”。
于是“他好我也好”的汇仁肾宝,精准围猎。
但在“汇仁肾宝”的招股书中,“汇仁肾宝”只说明自己是“国家二级保护中药”,其他皆是语焉不详。
但根据“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国家二级保护中药”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满足“从天然中药提取有效物质及特殊制剂”就能申请二级保护。
这个维度上来说,汇仁肾宝的国家级背书并不十分有用。
肾宝片的功效兴许还是当代的未解之谜,但汇仁药业的大卖却是事实。
汇仁药业的净利润从2013年的9334万上涨到2015年的4亿,其中光是肾宝片就贡献了大约90%,年销量更是达到了8.8亿片,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7.83%。
而汇仁的毛利率更是从2013年开始飙升,从57.95%上升了到了2015年的84.61%,1.3元的药片其成本只要0.18元,而公司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广告上。
面对如此高涨的市场热情,“蒙派保健品”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和“汇仁肾宝”占领电视广告的焦虑宣传不同,蒙派营销更擅长在线下做文章。
上世纪90年代的咸阳号称“中国保健品之都”。